找到相关内容51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台湾解严后佛学院所崛起原因初探

    65卷7期),陈娟珠《唯识熏习在教育上之启导》(《华梵佛学年刊》6期),郑石岩《佛学教育心理学》(《慧炬》306期),晓云《般若禅转识教育论》(《华梵佛学年刊》1期),彭震球《群性教育》(《海潮音》...

    何绵山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41455713.html
  • 佛教法师和当代心理学的对话(2)

    (之二)  法师:其实,我们教界也很希望有成熟的艺术作品,像《红楼梦》一样能够揭露出「情缘是魔障,也是悟入处」的微妙地方。这种「因空见色,因色生情,传情入色,自色悟空」的生命升华过程,如果有更多的创意表达方式,我想一定能启发更多人,回去观察自己的情缘,看看有什么情绪和想法,需要调整一下。  可惜的是,把佛学生活化的作品,到现在只有林清玄居士的菩提系列和郑石岩居士的清心系列,比较能安慰人心。最近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3559968.html
  • 台南县民间寺庙推展小区教育活动现况与途径之研究

    论文集(上册)。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出版。  郑石岩﹙1997﹚。以禅法实现自我,做生活的主人。禅?生命的微笑。台北市:远流。  锺越娜译 (1992)。教会是甚么?香港:基道书楼。  锺炳权 (1996...

    黄锦绵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4870479.html
  • 星云大师弘法50年大事纪

    行程一个月。并与大陆国家主席杨尚昆、政协主席李先念于人民大会堂会晤。「国际禅学会议」于本山开幕,来自中、美、韩、日、港、义等国,五十余位东西 方学者发表论文,有郑石岩及美国蓝卡斯特、马克雷,意大利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073555.html
  • 从“中阴得度”和“念佛救度”看佛教的死亡教育

    殊胜。   2、佛教死亡教育的意义   郑石岩说:“……人越是对死亡无知,就越会在死亡线上挣扎痛苦。家属越想逃避谈死,病人就越会陷入死的恐惧阴影,或者陷入无奈的孤独。死是生命的结局,应该被认真地...

    彭兰闵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8/08323188956.html
  • 佛教的护法信徒

    美国)、赵宁、赵翠慧、赵茂林、张少齐、张姚宏影、张迺彬(美国)、张胜凯(巴西)、张登旺、潘孝锐、潘维刚、刘招明(昆士兰)、郑石岩、赖义明、赖耀森(纽西兰)、蔡国华、锺荣吉、萧碧霞、罗辅闻(荷兰)、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11739376.html
  •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(上)

     也由于这种禁忌心理,因此某些病态便在心里暗处发生。熟悉禅宗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的郑石岩教授在《清凉心菩提行》一书中有下述的表达:   “当心理功能(Energy)被冠以善恶而心生执著时,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42439603.html
  • 佛教修持与心理卫生

    郑石岩教授的《清心与自在》《精神体操》《过好每一天》等三十多种心理学著作,结合佛法、心理学,以大量心理咨商、治疗案例为依托,以生动活泼的语言,开出了种种心理自疗的处方,其内容包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,影响...

    不详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840053.html
  • 五十三参与人间佛教

    与精神负担。问题不只是你是否触犯禁忌,而是人们对于禁忌的恐惧,成为心理上的压力与束缚。   也由于这种禁忌心理,因此某些病态便在心里暗处发生。熟悉禅宗教学与教育心理学的郑石岩教授在《清凉心菩提行》一...

    游祥洲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0344260.html
  • 几位法师的出家因缘

    智法师出家因缘  自高中、大学时期接触林清玄、郑石岩的作品开始,当年的常智法师对佛教已很能认同,但对生死及生命的意义,并没有仔细深思过,后来因为发生一连串事件,促使他对生命的观点骤然改变。  首先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572947585.html